行业新闻

河南博物院《中原古代石刻艺术》陈列(二)

2024-10-05 00:55:1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窟造像之风盛行。北魏晚期的造像在吸收外来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和审美观点,造像呈现“秀骨清像”式“中原风格”。东魏至北齐的造像技法更加成熟,人物造型比例得当,情态表现开始趋向世俗化。唐代造像更加雍容壮阔、庄严深沉。宋以后的造像,注重人物的情感和神态的细腻刻画,呈现出完全世俗化的风貌。

  刘子瑞造像碑为横长方形扁体造像碑。碑之中部雕一尖楣圆拱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肉髻扁平,面向丰满,慈祥敦厚,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右手施无畏印, 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袈裟下摆覆搭座上,座下沿饰覆莲一周。二菩萨戴宝冠,有圆形头光,颈戴桃形项饰,上身袒,腕戴钏环,披帛在腹前穿璧交叉,一手屈肘上举,手持莲花,一手自然下垂,跣足立于莲座上,衣纹浅显,简洁流利。龛周围遍刻造像记,正书18行,满行11字,节录如下:“维大齐天保三年三月中,乡豪都督刘子瑞,领军人向径州城打吴贼,路中见浮屠······又愿边地众生,俱登彼岸······父刘绍安,兄刘马翼······弟刘陆虎”。北齐时期的造像碑形制多种多样,这种横长方形的卧式造像碑也是这一时代常见的造像形式,这类碑以造像记为主,仅在碑中雕一拱形佛龛,龛内多雕一佛二菩萨,继承了北魏晚期横长方形扁体造像碑的特点。这类长方形碑当时多被镶嵌在寺院墙壁或佛塔的塔壁上,多为发愿或还愿所造。从碑文内容来看,确为刘子瑞领军攻打吴贼途中发愿, 后获胜平安归来,遂与其父亲、兄弟共造佛塔与此碑以还夙愿。从其保存现状看,该碑应为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灭佛时所埋。

  宋始兴造像碑为螭首扁体造像碑,碑首碑身一体,碑座已失。碑阳碑首刻六龙盘绕,龙首向下,口衔碑身,碑额处雕一尖楣圆拱龛,龛内倚坐弥勒,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龛柱上分别阴刻楷书供养人题记。碑身分三层雕刻,上层正中雕一覆钵式花塔,塔下饰覆莲瓣,方形塔身辟两龛,各雕一坐佛,应为释迦多宝,塔左右各雕一飞天。中层雕一大帐型龛,龛楣帐幔上刻莲瓣纹、三角纹和华丽的流苏装饰。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主尊头部与双手残,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座下左右相向刻两供养人,手持长梗莲花作胡跪供养状。二菩萨头戴宝冠,面部残损,宝缯垂肩,披帛在腿前横挂两道,下着裙,跣足立于覆莲台上。二力士头戴冠,裸上体,肌肉隆起,手残,宝缯上扬,下着长裙,跣足立于山形台座上。龛左右边框各有题记,主要内容为供养此碑的比丘及比丘尼姓名。下层长方形龛内,中雕一地神扛托博山炉,两侧各雕一供养比丘,身后各雕一护法狮子。碑阴碑额处雕一尖楣拱形龛,龛楣中部雕一火焰宝珠,龛内雕释迦多宝说法像,龛柱刻题记。碑身上部刻造像记,楷书17行,行15字。节录如下:“……都邑主宋始兴合邑一百人等……比丘尼惠高……”,刻碑落款已不可识,根据清人吴式芬《捃古录》载为“大齐武平七年(576年)十一月廿三日”。在艺术风格上,该碑凸显了北齐造像的时代特征,主尊宽厚饱满的双肩较之前期的瘦削双肩显得更加浑厚有力,袈裟下摆亦由前期的满覆座前变为覆搭座之上部,另外在雕刻题材方面深受《法华经》的影响,反映出当时造像艺术的流行风貌。

  邴法敬造像碑,雕刻于隋开皇三年(583年),石灰岩雕造。通高215厘米,碑身高170、宽63、厚58厘米。为庑殿顶式四方柱体造像碑,由碑首、碑身组成,无座,碑首为九脊歇山式庑殿顶,高45、宽92、厚85厘米,正脊两端有鸱吻,正面左侧残缺一角。四面雕造龛像,每面竖列三龛,保存基本完好。

  千佛堂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额为螭首,座为方形。碑中主尊主要雕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及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另外碑中还出现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画面。

  碑额的额中有一小龛,小龛由龙爪持一宝珠在中心处与龙体组成,小龛内雕观音菩萨,戴冠,胸饰璎珞,一腿横盘,一腿下垂,半跏趺坐于椭圆形宝座上,神情自若。其右侧为善财童子,面向观音, 双膝跪地膜拜,帛带上扬于头顶呈圆环状。据佛经上说,善财童子曾在普陀山拜谒观音菩萨,并得到指点教化,后来随侍在观音菩萨身边。此碑额的上部还雕有行走状的鱼篮观音。

  碑身正面自上而下分五层雕刻不同的内容:第一层,中刻一圆拱龛,主尊为释迦牟尼佛,螺髻,结跏趺坐于盛开的莲花上,头顶上方雕一肩生双翼、鸟喙、人身的迦楼罗形象,其两侧二飞天上襦下裙,抱袖相背作飞翔状。佛左右侧两弟子皆桃形项光,双手合十侍立于莲座上。迦楼罗是佛的八部护法神之一,此龛中迦楼罗的造型特别,位置居于佛陀的上方,大小和佛像相差无几;飞天的腰部有一绳状帛带两边与神鸟相系,共同护卫释迦牟尼佛。这种造像构图方式在造像碑中罕见。

  佛龛右边分上下两格,下格中刻一柳树,树右边一白马,树左边孙悟空身躯矫健,左腿后翘,右脚支地,左手持金箍棒,右手上举作远眺状。上格中,祥云与大树作背景,一比丘右手持降妖宝杖站立,一副老成持重模样,应为唐僧的三徒弟沙僧。佛龛上方雕怪石山林和祥云,中刻一妖魔头脸,与取经画面连为一体(图四)。佛龛左边刻一寺院,院旁雕有一塔与拱桥,寺院应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所记西方灵山胜境如来佛居住的雷音古刹。寺院大门半开,一小和尚半倚寺门,向外探视。寺院外一长老体形高大、身着袈裟,应为取经的主人公唐僧。拱桥下,一体形较婑的比丘,面容异于常人,嘴部较大且前突,肩扛经箧侧身扭头张望,缓步前行,举止形态颇为滑稽(图五),应为唐僧的二徒弟猪八戒。选取民间故事《西游记》为造像的题材是此碑的亮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