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中国古代的石刻

2024-06-17 10:36:2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把人类的史前历史划分为石器时期是很有道理的。石头作为人类主要工具的时间从距今100万年开始,一直延续到距今4000年前。 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人类就把石头当做了最亲密的伙伴,如影随形。

  随着铜矿石和各种金属的发现,更为锋利和坚固的金属器具开始进入历史,石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产活动。但人们对石头的兴趣却一天比一天更强烈,石头成了人类艺术创作的工具兼对象。石,无所不能。

  在成都的金沙遗址,考古专家们对出土的那些石雕产生了极大兴趣。它们被雕成人或动物的形象,可能用于祭祀活动。这表明,在古老的蜀王时期,原始先民已经赋予了石头超出实用工具的意义。红山文化出土的大量的石或玉制品也说明了古人对石头的重视程度。

  中国古代石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帝王和显贵者陵墓的石刻,有巨型的石刻雕塑,也有石刻的浮雕、壁画;如明代帝王陵寝前的文武大臣与石獣;另一部分是佛教传入后,在中国兴起的修凿石窟和制作石刻佛教造像,如唐代雕凿的世界最大石刻弥勒坐像------乐山大佛,通高71米,头部直径10米,眉长3.7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嘴长3.3米,耳长7米。脚背上可站百余人。自开元初年至贞元十九年(公元713-803年),历时90年才完工。这两部分的石刻精品都堪称世界艺术的瑰宝。

  中国古代的石刻是一个相当丰富的文化宝藏。它的品种繁多、数量浩大,分布范围更是十分广泛。几乎可以说自先秦以来,无石不刻,无地不刻。从泰山石刻到西安碑林,从安徽古民居的石刻到陕西渭南乡村的拴马石,从云冈石窟到大足石刻,洋洋大观,不一而足,虽然由于历代大量破坏,但是至今遗存下来的石刻仍然数量惊人,使我们可以感觉到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石刻的兴衰,把握石刻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

  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华数不胜数,在世界石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地位,也为后人所倾倒。仅列举若干为例:

  东汉石雕珍品。1955年河北望都汉墓出土;高76.5厘米。为石灰岩整材立体雕成。马首昂起,雄健有力;骑马人形象似侍从,左手提一扁壶,右手提鱼两尾,悠然自得。石雕简练明快,比例匀称,线条健壮有力而不繁琐,整个造型朴素浑厚。

  商代石雕人像中的珍品。传1943年河南安阳四盘磨出土。高14.5厘米。白石雕成,为商代后期遗物。此像保存完整。作袒胸、缩腿、紧膝、两手支地、箕踞而坐之状。头戴平顶而周廓稍高之圆帽,身穿无纽对襟衣,衣上以云雷纹为饰。面稍仰,双目平视。形象质朴,雕技较精。

  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后期甲种I式大型墓出土。白大理石雕像。头部残缺,作跪坐状。上身穿大领衣,衣长益臂,右衽,腰束宽带,下身外着裙,过膝,胫扎裹腿,足穿翘尖鞋。衣之领口、襟缘、下缘和袖口等处,似刺绣之花边,腰带也有刺绣花纹。裙似“百褶”,亦有绣纹。从中可看出商人当时的服饰打扮。雕刻手法简练,精致。

  商代石雕珍品。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磬为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虎纹石磬用整块白中透青的石头琢成,长84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有虎形纹饰。虎张口露齿,瞪着大眼,竖耳翘尾,威势十足。虎纹用线条刻出,运线流畅。敲击时,其音悠扬清越。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大型乐器之一。

  战国浮雕石板中的珍品。1974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高12.5厘米。宽14.8厘米。两对角为兽纹,回首卷尾,作侧面形,两足。另两对角,形似兽面纹。雕刻精工,布局优美。

  北魏时所刻的两块大浮雕。原凿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前壁的左右两旁,描绘北魏孝文帝与后在礼佛时的情景。构图、雕法精美,人物富于情态,是中国美术史上著名杰作之一。1933、1934年被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纳尔逊艺术馆中。

  北魏石雕珍品。1666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高16.5厘米。上部为鼓状复盆,顶部雕莲花,周围为高浮雕的蟠龙和山形;下座浅浮雕盘绕的忍冬纹、云纹和伎乐童于。座四角各圆雕一伎乐童子,作击鼓、舞蹈等姿势,形象生动,雕刻精美。

  唐代石雕艺术珍品。顺陵是唐代武则天之母杨氏的坟墓,在今陕西咸阳城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顺陵有南北东西四门;现南门遗有立狮、天禄(鹿)各一对;北门有坐狮、鞍马各一对;东、西二门还遗有坐狮。其中以立狮和坐狮雕刻最为宏伟。立狮高约2.5米,双目圆睁,大鼻阔口,胸肌突起,作昂首行进状。坐狮高约3米,为历代石雕坐狮中最大,张口吐舌,筋肉突出,前肢和足爪,刻划特别坚实粗大,把狮子雄健的形象,加以有力的夸张。整个石雕,都刻制精美,强劲有力,气势慑人。表现了盛唐时期石雕艺术的宏伟风格。

  1974年,江苏连云港海青寺阿育王塔发现。石函用整块青砚石雕成,下连须弥座。连盖长9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边坡四周浮雕四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出土时石函正按照四神所在方位安置。石函两侧浮雕内容相同的事面:前半部是诸天降十二部天乐来迎佛入涅槃境。前导者撑伞,第二人击钹,第三人执幡,第四人吹法螺。后半部两面各有二小人架扶一顶冠长袍的长者,一为帝释,一为梵天,帝释和梵天后面是佛的十大弟子。有的仰天长哭,有的俯首哀泣,极其生动。架扶二人头扎双髻,其余人众头部皆有项光,著宽肩大衣。这是一幅生动的涅槃变图。石函下连须弥座,浮雕四力士肩扛舍利困函,手托函底。上部方枭部位阴线刻缠枝花草如意纹。束腰部位和下部方枭浅刻云气纹。整个石函造型凝重、雕刻细腻、形象生动。石函槽内前部较浅,为13厘米,后部较深,为20,5厘米,全由人工凿成。

  元代石雕艺术珍品。1966年北京市明代城墙中出土。石雕高105厘米。凤和麒麟是古代传说中象征祥瑞的动物,以汉白玉雕成,中心雕展翅状的双风,两风相对盘旋,上部左右两角各饰牡丹,下部雕海涛双麒麟纹,雕工极为精美,技法纯熟,构图丰满,主次分明,生动传神。

  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石雕作于西汉元狩六年前后(约公元前117),有象、牛、马、猪、虎、羊、怪兽食羊、人与熊斗和马踏匈奴等16件。多是根据原始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霍去病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京房山县城西北六公里。白水兴隆寺,原名兴隆寺,俗名大佛寺,建寺年代不祥。明成化元年(1465)重修。现今存无梁殿和三尊石雕像。殿坐北朝南,重檐四阿顶,砖石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弯庐顶,中央雕龙头藻井。殿内有三尊花岗岩石站像,中为释迦佛,高5.8米。螺髻,无高肉髻;面部丰圆,两耳垂肩,身着袈裟,两手持印,微露足尖,脚踏椭圆形莲座。两旁二胁侍,左阿难,右迦叶。前者双手合十,后者合撑弯指,均两耳垂肩,身着迦裟,亦路椭圆形莲座。三尊石站像衣纹流畅,雕法古朴;但明代重修时均覆以泥皮彩绘,今大部剥落,方显出雕像原貌,是北京较大型的石雕像。

  金、元遗物。石狮子是芦沟桥上的重要雕刻艺术品,名闻中外。狮子数量多,雕技精湛,刻画狮子形态淋漓尽致。各柱头狮子无一相同,千姿百态,神气活现。历来流传着芦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之说。1962年经北京市文物工作队调查,大小狮子共485个。狮子石质不同,年代各异,多属明清以后补配,金、元时代的已经不多。

  唐代石雕艺术珍品。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陕西乾县梁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兽、华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马、石狮、述圣记砷和无字脾等,高大宏伟,雕刻十分精美。是唐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品。

  在河北赵县,又名安济桥。建成于隋开皇末年至大业初年。桥只用一孔石拱;跨度为37.037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大型敞肩石拱桥。桥面两旁有扶栏望柱,栏板有蟠龙石雕。栏板正面刻两龙奋力钻穿的形状,龙头相背,前脚互相推挚,后尾紧贴板上,龙全身刻鳞甲,构思巧妙,龙的形状生动,系隋代石浮雕的精品。

  战国透雕石板中的珍品。1974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基出土。上为两兽纹,作对称排列,下为两螭纹,作蟠绕状。中一十字形,空处镂空。雕刻精细。高11厘米、宽15厘米。

  河南安阳侯家庄甲种I式大型墓出土,为白色大理石圆雕像。通高37.1厘米。全身作曲膝跪坐状,竖耳,双目圆睁,张嘴露齿,虎爪,满身施云雷纹,似虎非虎。形象凶狠,雕刻精美。这种用整块石材雕刻的动物像,目前还只在商代后期发现。当时作房柱旁装饰用。为商代石雕中的代表作。

  石兽,无论是帝陵前的石麒麟,还是王侯墓前的石辟邪,都是用整块巨大的石头雕刻而成,其造型特征一般都是昂首挺胸,双眼圆睁,张口吐舌或垂舌,腹例双翼,长尾曳地,一足前迈。这是汉代石刻的传统。汉代石刻以力量、运动、速度所体现出的宏大气势之美,来彰显主人生前的权势与地位。因此在看到貔貅时,就不能把它与普通的狮子或老虎相提并论,而应把它看成是古代工匠为迎合当权者的需要而艺术创作的一种神獣:威而不猛,严而不厉,美而不艳,喜而不乐。

  除了以上所述,大量的散布在民间的是实用石刻,如柱础,门当户对、饮水槽、花坛、石锁、桌椅等,造型简练,活泼精巧,也为更多的老百姓和士大夫所喜爱,因此得以流传更为广泛并将得到越来越足够的重视和传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