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甘肃省宁县挖掘的石雕佛像雕刻赏析

2024-04-20 14:57:3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1999年5月,甘肃省宁县县城所在地新宁镇新宁村一村民在维修窑洞崖面时,在距地表2米处发现一批佛教石刻造像及残块。接到报告后,县博物馆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进行了抢救清理。经整理拼对,这批石造像共有基本完整者89件,包括佛头像、菩萨像、背屏式造像、皂式造像、造像碑和造像塔。除几个体形较大的、菩萨头像外,多数为小型造像。其中背屏式造像41件,皂式造像30件,立姿单身石雕菩萨像2件,造像碑、造像佛塔各1件。题材主要为一佛二菩萨。造像中*高71、*低23厘米。造像用料均为本地灰白砂岩。雕刻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三种技法。根据部分造像残留的彩绘情况,知其原来色彩主要有白、黑、红、蓝四色。个别造像还残留贴金。施彩方法为白色作底色,红色作背光和像身,黑色作头发,蓝色问作光环。这批集中出土的石造像,数量较大,题材较丰富,部分造像雕刻工艺精湛,且年代久远,是陇东地区乃至径河上中游目前出土数量*多的早期佛教石雕像。现择其中部分有代表者介绍如下:

  图1石雕佛头像高16厘米。高肉髻,面相方圆,阴刻眉毛细长,眉问有白毫。眼微闭,鼻平直,鼻翼稍外侈。唇线清晰,嘴角上翘,呈微笑状。肉髻、鼻翼及左颊残。

  图2石雕佛头像高36厘米。高肉髻,旋涡状螺发。头方正,面相饱满,高额较宽,额正中有白毫。弯眉,细目微闭,直鼻,嘴角上翘,双耳贴头侧。肉髻、鼻翼及左颊残。

  图3石雕佛头像高37厘米。高肉髻,覆盖三圈波浪纹状螺发,头部螺发呈弧线状。额头较宽,头方正,细眉长目,眉正中一白毫。眼微启平视,嘴角上翘,呈微笑状。

  图4石雕菩萨立像断为四截,修复后通高71厘米。戴宝冠,宝增于头两侧穿环卜垂至肩部。冠正面宝饰上忍冬草纹中镌一小皂,内雕一坐佛。菩萨双耳饰环。圆脸,面相丰满。双眉细长,高鼻平直,嘴唇薄而略微上翘,容貌典雅俊美。颈带项饰,双臂半残损。内着贴体薄衣。卜着长裙,裙腰前翻。被帛掩双肩垂于体前,两端分别搭于双臂垂于体侧。联珠缨路自双肩卜垂于腹前交叉,上饰圆环状饰物,再卜垂于膝前侧。一缨路垂于足腕上部正中,结圆球饰物。跌足立于方台上。

  图5石雕菩萨头像高24厘米。戴花蔓冠,冠底施横向联珠纹饰。冠顶满雕联珠饰物,周围饰忍冬花草纹。冠正中上方为一花朵,圆球状花心,上挂三串粗大的联珠饰物,中间直垂至冠沿,两侧呈U”形状挂于冠顶。U”形连珠底部有对称二圆球饰物。此饰物绕冠一周。冠带于耳上打半圆形结,宝增卜垂,三层增摆褶纹外侈。面相方圆丰润,宽额、细弯眉,双目微闭,高鼻小嘴,薄唇,唇线清晰,嘴角内吸上翘呈微笑状。

  图6背屏式佛坐像高39、宽37厘米。莲瓣形背屏,佛坐于方台上。高肉髻,脸形方圆丰满,大耳垂肩,面部残损,日微闭,粗长颈。着圆领粗棱纹通肩大衣,双手合拢腹前,帛带覆于双手腕垂至膝前外侈。菱形衣据垂搭于台座前。石雕造像局部有圆形头光和朱红彩绘痕迹。

  图7背屏式三尊像高53、宽33厘米。莲瓣形背屏,屏面浅雕左右对称的帷幢纹饰,须弥底座正而刻有水波纹。主尊头颈部残损,着通肩大衣,胸束带,双手合拢腹前,结枷跌坐于方形台座上。座正面刻变形忍冬纹饰。二菩萨跌足立于两侧,面部残损。高发髻,大耳近肩,竖线纹长裙,裙据成角外侈。此造像装饰风格特异。

  图8背屏式三尊像高34、宽22厘米。背屏顶部为三个山峦状莲瓣形背光。背光左部及主尊、右菩萨面部残损。主尊粗短颈。被帛自双肩垂至腹前结一圆璧,相交后卜垂至膝,再上卷绕双肘后卜垂至腿。着百褶长裙,手施无畏、与愿印。交脚坐在须弥座上,跌足外露。二菩萨服饰相同,上穿交领宽袖线条纹大衣,卜着长裙,双手合拢腹前。立于蹲狮背上。双狮头部残损。

  图9背屏式佛坐像高29厘米。莲瓣形背光,顶部残损。宽平台底座。佛高发髻,脸形方圆,大耳垂肩,弯眉大眼,高鼻,嘴角内敛略上翘,呈微笑状。长颈,颈中一蚕节纹。上着通肩大衣,腰系带,手施禅定印,结枷跌坐于宽平式台座上,帛带自双手腕翻出卜垂覆于足腕处。

  图10背屏式佛坐像背屏残,残高23、宽14厘米。佛螺发,肉髻稍低。圆脸丰润,眼微闭,直鼻,小口内敛。内着僧抵支,外着双领卜垂宽体大衣。右臂残,左手抚膝,结枷跌坐于圆台上。衣据呈U”状垂覆于台座前。

  图11石雕皂式造像高39、宽25厘米。正面开一圆拱形皂,皂内雕一佛二菩萨。佛头戴三叶高冠,脸形方圆丰肤,大耳垂肩,细眉如弯月,直鼻,小嘴微敛。穿褒衣博带式袭装,帛带自双肩垂至腹前交叉后卜垂膝前,再上卷绕双肘后卜垂至腿侧。衣据卜摆三层外侈。手施无畏、与愿印,交脚坐于方形台座上。二协侍菩萨向内半侧立,头戴高花冠,大耳近肩,身着贴体长裙,外着大衣,衣据外侈,双手合一置于胸前,跌足立于平台上。

  图12石雕皂式造像高37、宽24厘米。正面开一圆拱形皂,皂内雕一佛二菩萨。佛头戴三叶高冠,脸形方圆丰润,大耳垂肩,细眉如弯月,目微启,直鼻,小嘴微闭,嘴角上翘呈微笑状。颈残缺。身着褒衣博带式袭装。帛带自双肩垂至腹前相交后卜垂膝前成尖角状,再上卷绕双肘后卜垂至腿侧。衣据卜摆外侈。手施无畏、与愿印,交脚坐于方形台座上。二协侍菩萨向内半侧立。头戴三叶冠,大耳近肩,身着圆领贴体长裙,被帛绕双肘后卜垂至膝外侈。双手合}一于胸前。跌足立于平台上。

  图13石雕皂式造像高55、宽42厘米。正面开一尖拱形皂,皂内雕一佛二菩萨。皂嵋及皂边正面两侧又刻有对称的14个小尖拱形皂。内雕一高肉髻,着交领大衣坐佛。主尊磨光椭圆形肉髻,面相方圆丰润,细长眉,以目微闭,大耳垂肩,直鼻。嘴、卜巴部分残缺。内着僧抵支,身穿褒衣博带式袭装,腰系带,带头垂搭于右腿上。右衣襟甩搭于左肘上,袭装紧贴腿部,衣裙垂于台座前,衣据二层,向外撇扬,褶纹较密。手施无畏、与愿印,结枷跌坐于平台上。二协侍向内半侧立,头戴三叶冠,脸形俊秀,目微闭,小嘴,大耳垂肩。穿长裙,裙摆覆于足面,帛带自双肩垂卜于腹前相交后垂至体侧呈尖角状,再上扬搭于双肘,跌足立于平台上。

  图14皂式石雕造像高43、宽31厘米。正面开一拱形皂,皂内雕一佛二协侍。皂嵋正中刻有一正面兽面头像,兽头两侧饰凸起双带状饰物。主尊磨光馒头状肉髻,脸形方圆饱满,宽额,大耳垂肩。平直鼻,唇线清晰,嘴角上翘呈微笑状。身着通肩大衣,宽长袖,腰系带,带头为竖式椭圆形饰物,双手重叠覆于胸前,交脚坐于台座上。二协侍向内半侧立,服饰面相与主尊相同,双手合}一置于胸前。双足站在侧身半蹲式狮头上。狮头面相正前方,瞪圆眼,形象凶猛。

  图15皂式造像高49、宽37厘米。正面开一方形皂,皂内雕一佛二协侍。主尊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丰满,宽额,大耳垂肩,嘴角微上翘。粗短颈,袭装贴体,衣摆搭于双膝上。手施禅定印,结枷跌坐于平台上。二协侍向内半侧立,面相及服饰相同。戴高冠,着圆领贴体衣,立于平台上。皂嵋正中刻一方形小皂,内雕小化佛一尊,两侧刻对称的飞天画像。皂两侧宽沿上浅雕头像服饰相同的供养人,皆高发髻,着交领宽袖大衣,腰系带,双足并立。皂底宽沿平面刻交龙。

  图16皂式石雕造像高43、宽22厘米。正面开一圆拱形小皂,内雕佛像。佛面部残损,大耳垂肩。袭装的宽大裙、袖卜垂覆于皂卜沿上,呈尖角状外侈。皂两侧宽沿平面浅刻二协侍。北屏上部正中浮雕桃形皂嵋。皂嵋内雕一圈卷云纹。背屏顶部似有图饰,但已残损。

  图17皂式造像高45、宽23厘米。正面开方形皂,皂内雕一佛二协侍。主尊高髻结,发辫自结后向两侧弯曲呈牛角状。面残缺,圆球状耳饰垂搭于肩。粗短颈,宽肩,细腰系带,上穿“V”形领贴体衣,双肘俱残缺。左腿向内弯曲置于一束腰高座上,小腿及膝部残缺。右腿直立,衣摆覆于足面。二协侍向内半侧立,站在对置的狮头形台上。狮头圆眼,鬃毛上卷,神态凶猛。

  这批石雕像以北朝时期造像为主,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多,隋、唐时期*少(唐代仅为1件)。主要形式为单体佛和菩萨,组合上为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神土、力士、飞天、供养人等,其中以立姿菩萨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具特色。这批石造像为本地白砂岩石,就其雕刻工艺而言,多数作品质地较为粗糙,有些明显为半成品。但是其中不乏精美的上乘之作,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