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石刻、泥塑、木雕、铁铸…看!那些令人称绝的中国造像

2024-04-12 10:05:0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西安为唐代都城,武后时造像甚多。唐代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为龙门造像,笔法豪壮,寓柔秀于强大中,衣褶流利自然。

  赵宋一统,元气稍复,此时造像或仿隋唐,或自寻新路。面容及身杆多呆板。除少数窟崖外,单像多用泥塑木雕,出现铁像铸造。普通石像少于李唐。雕塑之风虽盛,不如唐代之春潮澎湃,且失去宗教信仰。

  元入中国,雕塑发展受限。新像之创造多用泥、木、漆一类材料,金石极少。阿尼哥与刘元为当时最著名的雕塑家。居庸关洞壁上四天王像为元代代表。

  云冈石窟早期代表为“昙曜五窟”,即16至20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昙曜五窟”均为平面椭圆形的大像窟,草庐式窟顶。窟形和造像继承了印度、中亚的雕造特征,反映了鲜卑族草原生活习俗。第20窟主像高13.7米,肩宽体壮,高鼻薄唇,着袒右肩式袈裟,造型雄浑有力。

  云冈石窟第6窟中央有一个两层的方形塔柱,高16米,柱下四面雕有佛像四尊。

  图中为塔柱西面,龛内正中雕一坐佛,身后饰火焰纹头光与背光,窟顶雕飞天,彩带飘舞,婀娜多姿。两侧雕胁侍和供养群像。佛像高肉髻,脸形丰圆适中,弯眉细目,神态安详,身着褒衣博带式佛装。佛像气宇轩昂,线条流畅。

  龙门石窟的塑像极多,达9.7万多尊。宾阳洞是北魏晚期石窟造像的经典之作。

  南壁正中主像为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犍陀罗式发髻,面目清秀,脖颈颀长,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衣褶流畅,风格写实。二弟子二菩萨分列两侧。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的大寺沟中,是我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保存着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窟龛216个,遗存造像776躯。

  图中北周时期的造像为一佛像二胁侍菩萨的传统造型。主像脸形方中带圆,身形修长,衣着轻薄贴体、褶皱自然流畅,衣服如刚从水中捞出,称“曹衣出水”。胁侍菩萨的相貌男性化,此时社会开始崇尚男性的孔武阳刚之美。

  麦积山石窟东崖的三尊摩崖造像十分壮观,是麦积山最大的佛教造像。中间的主像高15米余,善跏趺坐,头有螺髻,身着通肩袈裟,面容肃穆庄严。两侧胁侍菩萨身量较小、头戴宝冠,身着华丽服饰,具有隋代造像结实敦厚、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的特点。三尊造像均经历代多次重修。

  皇泽寺位于广元市城西1公里处嘉陵江西岸,是武则天的祀庙。造像始凿于北朝晚期,盛于唐,造像风格接近中原石窟。

  图中是大佛窟,位于寺庙中轴线上,敞口穹窿顶,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立像。窟门两侧为力士,窟内后壁为天龙八部像,仅露头肩。西南隅的小吏疑似功德主或监造者。大佛窟造像雕饰精良,是我国初唐时期的代表作。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隋、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此凿建,以唐代居多。唐代称“柏堂寺”,元代改成“千佛崖”。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层叠密布13层。较大的窟除主像外,壁面遍凿小龛,窟顶饰莲瓣,和龙门石窟的做法相似。造像线年修路时,造像破坏三分之二,实为遗憾。

  由于莫高窟所处的山崖土质松软,不适合做石雕,所以窟内的塑像均为泥塑,且与壁画融为一体,组合精巧。45窟正壁敞口龛内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主尊佛像右手上举,左手抚膝,头顶高肉髻,面宽耳阔,嘴唇饱满,丰胸肩宽,慈眉善目,生动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

  南禅寺大殿内有彩色泥塑像共17尊,塑于砖砌佛坛上。图中的胁侍菩萨像头戴花冠,脸形饱满,长耳垂肩,笑容含蓄。造像恬静的神情,表现出怜悯、关怀世间的情怀。菩萨的衣服紧贴肢体,增加了人体线条美。立像站姿一改双腿并立姿势,身体扭转呈S形,富有动感,是唐代雕塑艺术的重大突破。

  佛光寺东大殿内佛坛上有唐代的彩色泥塑像35尊。其中的供养菩萨都是手捧果品、一足蹲一足跪地在高莲座上,衣饰与其他菩萨相同。这种形式的供养菩萨在国内已不多见,除了敦煌石窟外,仅在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还有。可惜经后世重妆,虽然原型纹褶改动较少,但色彩过于鲜焕,丢失了醇和古厚之美。

  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唐朝末年,既有南诏国的特点又有北方风情,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

  第7窟主像为甘露观音,倚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座上,身形面相与世间女子无异,只是多了几分佛教造像特有的端庄、安详。主像右手曲肘上举杨枝,左手曲肘至腹前捧钵;身后刻圆形背光、宝珠火焰纹头光。左右侧各刻一站立女侍,身穿宽袖长服,表情安逸。

  慈云岭造像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慈云岭南麓,是杭州市现存最大的一铺五代造像。后晋天福七年(942)吴越国王钱佐创建资延寺,并镌造像于寺后岩壁,共有弥陀、地藏两龛共38尊造像。图中的地藏龛顶部呈拱弧状,主像为地藏王坐像,侧立者为供养人。慈云岭造像在艺术上袭唐启宋、圆润细腻,是五代吴越石窟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独乐寺山门南面稍间立塑像两尊,是国内寺院大门现存最古老的泥塑金刚像。像状至凶狞,肩际长巾,飘然若动。图为东侧的力士,方脸廓,额头微突,二目圆睁。金刚的样式系遵循唐以来的常见传统,但飘带末梢的皮扣、腰带束起的袍肚无疑是极为具体而生动的北地风尚。宝冠与项饰,尤其是斜缚天衣,均超越了唐以来金刚力士常式,为菩萨装元素,体现了辽代佛教义理的宏伟境界。

  薄伽教藏殿是下华严寺的主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殿内有辽代的彩塑佛像、菩萨像、天王像和供养人像等31尊。其中有一尊合掌露齿菩萨像,神态自然、体态秀美、合掌微笑、婉丽动人,是辽塑中的精品。这尊雕像被郭沫若称赞为“东方维纳斯”。

  我国早期石窟造像皆有“七佛”题材,但像奉国寺这样以过去七佛作为庙堂主像是非常少见的。七佛皆位于砖台上,结跏趺坐,衣裙覆于座上,露双足,着袒右式袈裟,内着花裙,土朱色裙带在胸下打结下垂,双手施禅定印。杜先洲先生评价七佛像“高大庄严,权衡匀整,柔逸俊秀,神态慈祥,极为壮丽”。

  应县木塔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塔内各“明层”均有塑像。第五层为方形坛座,中央塑释迦坐像,八座菩萨坐像呈八角形环绕中央主像。本尊像跏趺坐,面部饱满,微微含笑,低肉髻,上半身偏长,肩膀宽厚,下身着长裙。佛座的莲花瓣丰满呈盛开形,整体辽代风格显著。

  灵泉寺位于宝山与岚峰山之间,原有山门、天王殿、三佛殿、观音阁等,清末已毁。唯北齐、唐代石塔及周围山崖上的石窟造像得以存留。其中雕造于东魏至宋代的高浮雕塔龛153座,保存完整,雕刻精湛,被称为“宝山万佛沟塔林”。

  钟山石窟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其后历代均有凿修。其中四号窟为中央主窟,基坛上主造像为三世佛,分为三组。图为正中的一组,即释迦佛法身及二弟子,两侧分别为胁侍、罗汉、力士等。主窟四壁及石柱柱壁上浮雕大小佛像约万尊,刀法细腻、人物形象饱满,艺术价值很高。

  老君造像坐落于西峰罗山山麓,雕于宋代,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刻造像。

  石像高5.1米,由一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石像呈坐式,头戴风帽,鼻梁高突,脸含笑容,衣褶分明,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

  自唐以后,铸铁像之风渐盛,铁像数量超过铜像。此时的铁像铸造方法粗陋,宗教主题较少,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为主。这种铁像易融毁,只在山西晋祠及河南登封有少量存留。晋祠金人台上共有四尊铁人,西南隅的那尊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实属难得。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泽州县东南17公里的硖石山麓,释迦殿为主轴线上的主体建筑。

  图中的菩萨像头戴花冠、造型端庄、肌肤丰润、唐风犹存,身体微微前倾,神情态然自若,衣纹转折流畅。

  宝顶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造像近万尊,题材多变,从世俗到宗教均有体现。释迦涅盘圣迹像为露天建造,与山相连。佛像半身侧卧,全长达31米,上半身在外,下半身隐没在山崖中。这种造像方式全国罕见。佛像前还有佛弟子及菩萨18位,表情安详,下半身也隐入岩石中,给人“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感。

  紫金庵塑像中的精华是列坐在大殿左右两壁的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据方志记载,十六罗汉像为南宋民间雕塑名家雷潮夫妇所作,比例适度,容貌各异。塑像衣着层次分明,衣褶流转自如,表面采用沥线泥金剔地填彩技法,色泽明艳。

  “天下罗汉两堂半”这句赞誉高度概括了中国三处最佳罗汉雕塑,紫金庵罗汉像便是其中的一堂。

  图中侍女像高1.88米,梳双环高髻,髻根系红带,髻上饰金银珠翠。上身穿青绿色左衽交襟广袖袍,下着长裙,外披云肩,胸佩项链,是典型的宋金时期宫中女性装扮。太符观金代道教彩塑具有明显的现世感和社会属性。雕像表情轩昂有力,虽经后世重妆,古风犹存。

  善化寺大雄宝殿内有金代塑像共33尊,正中佛台上为“五智如来”,端坐于莲花台之上,姿态凝重、衣纹流畅,后部背光为明代增设。弟子、菩萨恭谦微谨。两侧二十四诸天神神情各异,无一雷同。巨大的莲花座上镶嵌有莲瓣、串珠、三角柿蒂和狮首等装饰,手法雄健。三角柿蒂曾见在《营造法式》中,明以后很少使用。

  东岳庙现存天齐殿为金代原构,其余皆为清代所建。明间主像为东岳大帝坐像,根据现存石碑记载,系“大定二十九年(1189)”所造。

  像通高2.58米,中年帝王相,头戴冕旒冠,椭圆长脸,八字髭须,着左衽三层袍服,方心曲领,金色衮冕上可见龙纹、流云及星辰,脚踩朱色云头履。造像生动有余而规范不足,为金代晚期道教在民间盛行的代表作品。

  飞来峰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北的群山中,岩壁上分布着五代至元代的造像380多尊,是我国东南最大的石窟造像群,该造像群以宋代的造像数量最多。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雕造于元代的100余尊密教造像。“一龛九尊”的“尊胜佛母像”造像与组合尤为奇特,龛顶有塔,造型巨大、雕刻精美。

  双林寺位于山西平遥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寺中存有众多彩绘泥塑,造型优美,比例准确。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悬“天竺胜境”匾。大殿中的金刚像、天王像、八大菩萨和弥勒佛像均为元代作品。图中的胁侍菩萨立像位于主像旁,身材苗条、温柔多姿,富有生活气息。

  云林寺始建于明,清代曾重修,现仅存大雄宝殿。大殿内用移柱、减柱法突出了佛坛的位置,坛上塑主像三尊、弟子二尊、护法二尊。两厢台塑十八罗汉,比例适度,表情自然,神态各异,形象逼真,衣纹流畅。大殿内东、西、北三面绘壁画,人物众多。殿内的塑像和壁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悬空寺是国内现存最著名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寺内有楼阁殿宇40余间,铜铸、铁铸、木雕和石刻造像78尊。雷音殿位于南楼最高处,殿内塑像均因其身份地位不同,而塑造出了不同的神态风貌,形象逼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