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南朝石刻云展: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

2024-10-02 10:47:4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南朝(420—589),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与北朝相对的南方政权,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共历二十四帝,计一百六十九年。南朝与东吴、东晋也可并称为“六朝”,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名闻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就是其中最富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这些列置于陵墓前的石刻群,形制硕大、雕琢精湛,是当时的雕刻匠师创作的辉煌杰作,更是我们今天借以窥见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石雕艺术高度发展水平的艺术珍品。

  目前已发现的南朝陵墓石刻集中分布在南京、镇江两地。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9处,其中28处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共计17处(栖霞区10处:徐家村失考墓石刻、梁桂阳简王萧融墓石刻、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刻、梁新渝宽侯萧暎墓石刻、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北家边失考墓石刻。江宁区7处: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宋墅失考墓石刻、侯村失考墓石刻、方旗庙失考墓石刻、耿岗失考墓石刻。);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共计12处,在镇江,则位于丹阳和句容两地,其中 丹阳11处(陵口陵墓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金王陈南齐失名陵石刻、水经山南朝失名墓石刻、烂石弄南齐失名墓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句容1处(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朝时期的石刻规制一般为石兽、石柱、石碑各2件,偶有例外。据现存实物判断,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主要包括石兽、石柱、石碑三种,其数目为成对列置,除少数外,帝陵、王侯墓均是各置1对。而其间的差别主要通过石兽造型来区别:帝陵用独角兽、双角兽各1件,王侯墓用无角兽1对。帝陵前石兽体型上皆慎目张口、垂须,昂首挺胸而凹腰,身体明显修长,颈部尤长,全身呈S形曲动形态,具有南朝典型的“秀骨清像”特征,满身披麟翎,姿态灵动优美,装饰繁复华丽;王侯墓前的石兽,一般为狮形,有鬃,头上无角,张口伸舌,下垂至胸,略作卷状。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朱偰先生1936年出版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中采用的说法,帝陵前的独角石兽为“麒麟”,两角石兽为“天禄”;王侯墓前的石兽以外形似雄狮,多被约定俗成地称之为“辟邪”,其特征是头顶无角,鬣毛下披,长舌及胸,舌尖微卷,体态雄浑肥硕,气势威猛。

  神道石柱,或称墓表、华表,除了体量大小有所区别外,在形制上较为统一。神道石柱分柱头、柱身、柱础三部分。柱头包括有浮雕莲花的圆盖和立于盖顶的小石兽。柱身雕刻瓦楞纹20至28道不等,柱身上部凿有矩形石额,上刻有文字,载朝代、墓主官职及谥号。左右两柱相对,文字或正刻或反刻,或顺读或逆读。有的石额侧面尚有线刻,石额下及柱身上雕神兽纹、绳辫纹、双龙纹及力士浮雕装饰。柱础上圆下方,上为头部相连、尾部相交、口含宝珠的双螭围成的环状榫孔,下为方形础座,四面浮雕神兽。

  石碑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碑首半圆形,两侧浮雕双龙,交辫环缀于碑脊,碑首正中有略凸出的方额,上题刻墓主官职、谥号等,额下有穿孔。碑身主要刻长篇碑文,文字四周有卷草纹图案,部分碑阴勒立碑者姓氏。碑侧有浮雕及线刻画,多饰以神异、珍禽、瑞兽为内容的浮雕图案,底部还有莲花线刻画。碑座龟趺,上承碑身,作负碑状,龟首昂升,形象简朴有力。与神道石兽、石柱相比,石碑仍沿用汉碑的造型,是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遗物。

  南朝陵墓石刻在墓前的排列位置,都以石兽居首,神道石柱次之,石碑殿后,其布局十分重视对称。这不仅表现为每一种石刻必须左右成对地相向排列,而且石兽的体态动势和神道柱石额的文字,也都是对称的。例如:陵墓左侧的石兽,如果其动势是头向右扭,左足在前,尾向左旋的话;那么右侧的石兽,必是头向左扭,右足在前,尾向右旋,使之达到对称的效果。石额的文字更是力求对称,如左侧石额的文字为正书顺读,右侧文字则为反书逆读或正书逆读。凡此种种对形式的追求对构,是南朝陵墓石刻在布局方面的突出特点。

  总之,南朝陵墓石刻上承汉代石刻艺术传统,兼收北方与海外艺术营养,拓宽创作题材,丰富传统技法,在中国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的石雕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石碑北距石兽20米,应有一对。现石碑仅存电跌,高1.16米,宽1.6米。

  东石碑保存完好,于1957年建亭保护。分碑额、碑身、龟趺三部分,通高5.61米。碑石浮雕蟠螭,额下有圆形穿孔。该碑为东海徐勉撰文,吴兴贝义渊书写,都元上石,丹阳房贤明刻字,为六朝陵墓碑刻中保存最好、字数最多的一块碑。

  东石碑称萧憺碑,亦称始兴忠武王碑。该碑为六朝陵墓碑刻中保存最好、存字最多的一块碑,立于梁普通三年,碑通高5.76米,该巨型碑刻运用多种雕刻技法,是南派铭石书法的代表。吴兴贝义渊书写。

  萧憺碑之书法,已脱隶意,是隶书向楷书演变后的标志之作,上承钟(繇)、王(羲之)、下开欧(阳询)、薛(稷),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对此碑评价很高,洪颐煊《平津读碑记》、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梁启超《碑帖跋》等均有收录或论述。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藏有旧拓片。

  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西萧恢墓石刻旁。萧憺(478-522年),南北朝时期南梁宗室大臣,梁文帝萧顺第十一子,梁武帝萧衍异母弟。普通三年(522年),萧憺去世,年四十五。获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号“忠武”。神道石刻现存2种5件。

  东辟邪身长3.75米,高2.92米,宽1.60米,为公兽,头已残,腰部中断,腿断缺。辟邪昂首挺胸,翼前雕饰似浪花,后为长翎,额下须毛作八缕下垂,身饰卷云纹,脊部隆起,线条雄浑。

  大辟邪腹下原横有一小辟邪,高1.04米、长1.04米。1984年11月,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提升石刻过程中又发现与之相似的另一只小辟邪。西辟邪仅存后胯,东辟邪腹下有2只小辟邪。

  东碑建有碑亭保护,保存完好,下有龟趺,额题“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碑阴列记人名。碑文楷书36行,每行86字,能够辨认的尚有2800余字,东海徐勉撰文、吴兴贝义渊书写、都元上石、丹阳房贤明刻字,为六朝陵墓碑刻中保存最好字数最多的一块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