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牙雕平刻:以刀为笔“刻”丹青
深棕色的牙板上,太阳和两只昂首相望的大鸟,展现着灵动简洁的线刻手法,天真、质朴、大气的感觉扑面而来……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的蝶形装饰品《双鸟朝阳》,距今已有7000多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牙雕平刻工艺。
象牙雕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牙雕平刻,是相对于牙雕中的立雕、浮雕而言的。在中国近现代牙雕平刻史上,从清末民初至今,三代艺人薪火相传。曾经在清宫造办处当差的陈紫光,在北京创设牙雕平刻作坊,后来获新中国第一批老艺人称号;陈吉品13岁开始在作坊学徒,在85岁高龄时荣获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士儒师承陈吉品,成为第三代传人。
以刀代笔,在象牙表面上镌刻出生动的书画作品,既有金石气息和略带浅浮雕的质感,又有笔墨韵味,这是牙雕平刻艺术的独特之处。勾、皴、擦、染点等笔法及下笔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笔墨精华。而牙雕平刻的刀法,与中国画的笔法异曲同工,又别有风格和神韵。
如痴如醉,如琢如磨。1982年,郑士儒进入北京象牙雕刻厂,从素描、线描等绘画基础学起,从雕刻木头练习开始,几年后上手牙雕。先学的是象牙立雕人物,后为继承陈吉品老师的平刻技艺,拜在陈老师门下学习。
平刻刀法气象万千,题材不同,运用的刀法迥异:刻山石、松树,刀法遒劲多姿、线条讲求力度,质感、动态统一于奔放的风格之中;刻罗汉,刀法古拙浑然天成;刻仕女,刀法清秀而柔美;刻花鸟,灵动萌趣气韵自然……日复一日,刀笔的功夫从笨拙到一气呵成,直至似有神助。
牙雕技艺是淘汰率极高的一门工艺,当初同郑士儒一起进厂的70多个学徒,如今还在从事这项技艺的仅剩下两个人。“遇到过很多困难的时刻,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师傅不仅给我技艺,也给我精神的传递。我希望给牙雕赋予精神,给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赋予生命。”郑士儒说。
有一句话一直“刻”在郑士儒心里——2008年他转学平刻后参加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展,作品在现场收获了很多鼓励,但一位前辈却很严肃地说,“你师傅可以这样刻,但你不可以!”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敲醒了他,成为他艺术创作中一个重大转变的开始。
郑士儒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级的奖项,尤其是青绿山水意境的呈现造诣颇深。“如果没有当初的那一声断喝,不会有当下的我。”郑士儒说,“工艺必须在传承中创新,牙雕不竭的艺术生命来源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每当他感觉艺术创作的灵感枯竭时,就会停下手中的雕刻,让自己彻底沉浸到中国文化的大海中,去观赏、揣摩、研究中国历代的名画,静下心来潜心研读中国的画论,重获动能。
传承还在继续,如今郑士儒在潜心创作的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一代象牙雕刻艺术家,徒弟中有的也已经成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和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者 张翼)
深棕色的牙板上,太阳和两只昂首相望的大鸟,展现着灵动简洁的线刻手法,天真、质朴、大气的感觉扑面而来……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的蝶形装饰品《双鸟朝阳》,距今已有7000多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牙雕平刻工艺。
象牙雕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牙雕平刻,是相对于牙雕中的立雕、浮雕而言的。在中国近现代牙雕平刻史上,从清末民初至今,三代艺人薪火相传。曾经在清宫造办处当差的陈紫光,在北京创设牙雕平刻作坊,后来获新中国第一批老艺人称号;陈吉品13岁开始在作坊学徒,在85岁高龄时荣获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士儒师承陈吉品,成为第三代传人。
以刀代笔,在象牙表面上镌刻出生动的书画作品,既有金石气息和略带浅浮雕的质感,又有笔墨韵味,这是牙雕平刻艺术的独特之处。勾、皴、擦、染点等笔法及下笔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笔墨精华。而牙雕平刻的刀法,与中国画的笔法异曲同工,又别有风格和神韵。
如痴如醉,如琢如磨。1982年,郑士儒进入北京象牙雕刻厂,从素描、线描等绘画基础学起,从雕刻木头练习开始,几年后上手牙雕。先学的是象牙立雕人物,后为继承陈吉品老师的平刻技艺,拜在陈老师门下学习。
平刻刀法气象万千,题材不同,运用的刀法迥异:刻山石、松树,刀法遒劲多姿、线条讲求力度,质感、动态统一于奔放的风格之中;刻罗汉,刀法古拙浑然天成;刻仕女,刀法清秀而柔美;刻花鸟,灵动萌趣气韵自然……日复一日,刀笔的功夫从笨拙到一气呵成,直至似有神助。
牙雕技艺是淘汰率极高的一门工艺,当初同郑士儒一起进厂的70多个学徒,如今还在从事这项技艺的仅剩下两个人。“遇到过很多困难的时刻,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师傅不仅给我技艺,也给我精神的传递。我希望给牙雕赋予精神,给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赋予生命。”郑士儒说。
有一句话一直“刻”在郑士儒心里——2008年他转学平刻后参加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展,作品在现场收获了很多鼓励,但一位前辈却很严肃地说,“你师傅可以这样刻,但你不可以!”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敲醒了他,成为他艺术创作中一个重大转变的开始。
郑士儒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级的奖项,尤其是青绿山水意境的呈现造诣颇深。“如果没有当初的那一声断喝,不会有当下的我。”郑士儒说,“工艺必须在传承中创新,牙雕不竭的艺术生命来源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每当他感觉艺术创作的灵感枯竭时,就会停下手中的雕刻,让自己彻底沉浸到中国文化的大海中,去观赏、揣摩、研究中国历代的名画,静下心来潜心研读中国的画论,重获动能。
传承还在继续,如今郑士儒在潜心创作的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一代象牙雕刻艺术家,徒弟中有的也已经成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和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者 张翼)